![](http://a.nync.com/.jpg!40)
![](http://static.nync.com/main/images/cungg/cq26-min.png)
姜国煜
为遥测事后处理运行出力
2017年6月,姜国煜大学毕业后,带着追梦航天的理想和热情,来到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为了数据处理室的一名助理工程师。姜国煜凭借吃苦的韧劲,很快胜任了岗位,成长为系统里的年轻骨干。
长五遥三任务发射前夕,笔者电话连线采访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数据处理室工作的普洱哈尼族小伙姜国煜,他向笔者介绍了他在此次任务中的岗位工作:
对遥测系统数据的处理工作,事后处理是指发射结束后,将各测量站、远望船所测的原始数据汇集于数据处理中心,再由数据处理中心对有冗余测量的数据进行质量检查,择优进行剪辑和拼接得出全飞行过程的完整数据,并对全部参数进行精处理,包括对各种测量干扰及误差的剔除及修正。其处理结果将作为火箭研制部门分析研究产品性能的最终依据。姜国煜所从事的正是遥测系统数据的事后处理工作。
为全力保障长五遥三任务的完成,10月,室里从西昌抽调了经验丰富的专家和业务过硬的骨干,支援文昌方面的工作。接到协助工作通知的那一刻,姜国煜深知身上的责任重大。
他迅速参与到遥测事后处理系统软件的调试升级工作中。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几乎剩下的时间都在机房度过。虽然很忙碌,也很辛苦,但他按时按量地完成了组织交给他的任务,期间,还和同事们一起解决了一些棘手的技术难题,为任务遥测事后处理系统的平稳运行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我能参与这项任务,并尽到自己微薄的力量,我很满足、很自豪。”姜国煜说。
樊晶
为长五飞天找准气象窗口
“如果前期测试顺利,那么气象条件就成了决定火箭能否实施点火的最后一道关卡。我们气象保障团队的工作就是准确预报、判定气象条件,为火箭飞天找到合适的窗口。”1987年出生的樊晶谈及自己的岗位满是自豪。
这位来自云南宣威的小伙儿,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气象水文室的工程师,此次长五遥三任务气象保障团队现场组组长兼气象发言人。
大学毕业那年,樊晶如愿成为了一名西昌航天人,加入到了航天发射任务气象保障的团队里。樊晶把追梦的热情转化成了学习成长的动力,很快便成为了团队里的年轻骨干。2014年,文昌发射场建设基本竣工,海口气象水文室建设全面启动。樊晶主动申请转战海南,参与海口气象水文室的建设。作为先期进驻人员之一,他和同事们每天奔波于发射场,调试安装气象设备、收集整理气象数据、开展全业务气象保障训练。这几年,樊晶和同事们收集整理了大量本地气象资料,成为了文昌发射场周边气候特征研究开展的宝贵财富。
长五遥三任务启动后,樊晶提前两个月就住进了发射场,带领组员检查气象物资准备状况、拟制气象系统任务文书、发布关键节点对外预报产品。每一项工作、每一个流程,他都严之又严、细之又细,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一定不能因为自己的工作没干好而影响到任务的进程。
长五遥三任务成功后,樊晶欣喜万分,他表示,为长五飞天找准气象窗口,为任务成功助力,是对梦想的交代。(何玲)
(责编:薛丹、朱红霞)